查看原文
其他

跟“狮城”学习如何打造城市文化空间

张楚炀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新加坡的城市文化意象是“‘现代化’符号对碎片文化的覆盖”,以实用主义著称的“狮城”在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中也注入了实用性的考虑。在多元、杂糅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完成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成为了空间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博物馆、艺术馆等城市文化空间不仅起到了文化传播和保护的作用,更是增进文化归属感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内的历史文化空间


“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博物馆的功能构成中,不仅强调对物品的陈列和展示,还侧重历史与“人”的交流。博物馆的空间形态、色彩线条以及环境布局,这一切的内部元素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整体,与历史文化、艺术情感等融为一体,帮助现代每个走入博物馆的人建立与历史的联结和交流。从进入博物馆的一瞬间,你就能感受到不同的“场”,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博物馆所特有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在新加坡的三天时间,新加坡国立博物馆成了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地,是我们了解新加坡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新加坡国立博物馆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始建于1849年。坐落在城市中心的新加坡国立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与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相交融,并无任何突兀的感觉,想必这也是源自新加坡这个多元、包容的国家所特有的风格。新加坡国立博物馆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一段时期,也被称作新加坡历史博物馆。自2006年经过三年多的修复工程后,才继续沿用原来的名字。博物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新加坡历史馆,展示了新加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历史学家的叙述和历史亲历者的叙述为主线;另一部分是新加坡生活文化馆,共有四个展厅,分别为“摩登都会”“苦难昭南”“成长岁月”和“多元声音”,从休闲娱乐、服饰、家居等方面全面地展示了新加坡的生活文化。


新加坡国立博物馆外观


1

融入现代科技的视听体验


新加坡的建国时间较晚,国家长期处于英、日等国的殖民统治下。相较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新加坡的发展历史较短,馆藏数量并不算丰富,馆藏珍品相对更少。其中,博物馆大部分内容以装置展示为主,通过历史场景复现等方式使参观者置身其中,有快速的历史代入感。此外,博物馆内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展示中体现了科技与历史的融合。除了历史场景的复现外,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便于参观者获得沉浸式体验。馆内最常见的便是影像资料展示,但每个影像资料都不会进行声音公放,在这里你听不到高音量循环公放的影像资料声音,馆内安静有序,在影像资料前专门设置椅子、听筒或者耳机等,方便游览者观看。


新加坡单独立国后的工厂情景复现,设置听筒设备方便参观者观看影像材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加坡国立博物馆内还有一个名为“Story of the Forest”的特别展览,也成为笔者此次参观的亮点。进入展区,你仿佛置身在森林中一样。通过一个悬空在展厅内的桥,你可以看到漫天落下的花瓣。通过悬空的桥后,需要通过140米的走廊,走廊一侧墙面同样以生动的动画投影向参观者展示了童话般的森林。最后到达一个圆形厅内,3D效果的森林画面让参观者完全融入其中,仿佛成为了展览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被排除在外,并且不会受到其他观看者的影响。整个展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投影在屏幕上的动画是由69幅绘画作品经过3D技术处理后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借助技术的应用而达到了最佳的呈现效果。


圆形展厅内的动画展示(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廊一侧的动画投影


2

历史与展览空间的构建


新加坡的历史主要分为殖民和联邦两个时期,殖民时期又分为英属殖民和日属殖民两个时期。博物馆内的历史馆中,不同历史时期分属不同的展厅。展厅内的装置和布局也依照不同殖民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进行了区分。英属殖民时期的展馆以欧洲复古风格为主,欧式古典的楼梯上进行了该时期的服饰展示;日属殖民时期的战争历史则以残破的墙壁等装置进行生动展示。


日本殖民时期的展厅


生活文化馆中展示的1970年代新加坡人的家用电器


新加坡的500多万人口中,华人占74.1%,马来人、印度人以及欧美裔白人只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华人居多的新加坡却与中国保持着一种既亲切又疏离的关系。在新加坡国立博物馆的生活文化馆中,能看到很多中国文化内容,但这些生活文化内容又不完全等于中国原生的文化意象,而是一种新的、杂糅的多元文化下的一种文化记号,始终透着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烟馆


新加坡“甘榜”民居的生活用品展示


不同种类的老式游戏机


儿童书籍展示


展馆中特别设置的“留言处”,参观者可以在此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


博物馆内的纪念品商店


3

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


新加坡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历史只有54年,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下,具有多元的种族、宗教文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构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成为新加坡博物馆的重要功能。目前,新加坡共有博物馆55个,除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外,还有亚洲文明博物馆、土生文化馆、新加坡集邮博物馆、艺术科学博物馆等。在亚洲文明博物馆中,无论是华人还是马来人、印度人都能找寻到自己的文化本源。博物馆作为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积淀,能够增加不同种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其中,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艺术之家等,都是由曾经的旧国会大厦和议会大厦改造而成,是艺术与历史的融合体现。


“文商联动”的城市艺术空间


作为“世界设计之都”的新加坡,现代化的设计感和独特的城市审美使得新加坡更具艺术感。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滨海艺术中心,位于滨海湾鱼尾狮公园对面,以其独特的外观形态而闻名。它的主设计团队DP Architects以昆虫复眼为灵感,设计成两个酷似“榴莲”的主体建筑,这也是对热带地域气候的一种景观映照。

 

滨海艺术中心以“全民艺术中心”为理念打造而成,以提供公益文化服务为主,内部设有2000座大剧院和1800座音乐厅,还有小型实验剧场、室外剧场、图书馆等文化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文化消费需求。内部的业态布局以餐饮为主,也有部分销售纪念品、小商品的零售店。在满足市民文化艺术消费需求的同时,辅以配套的商业空间和休闲娱乐空间,滨海艺术中心成为文化和商业复合联动的城市艺术空间。


滨海艺术中心入口展示的演出海报


滨海艺术中心通过文化与商业的联动发展赋予了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不一味地依靠政府投资“输血”,而是通过商业设施的营业贡献反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当然,除了滨海艺术中心外,新加坡还有很多艺术展馆和画廊,共同营造了浓厚的城市艺术氛围。新加坡以“现代化”符号粘合多种族的碎片文化,以丰富的文化符号构成了城市景观和意象,形成并传承特有的城市文化记忆,逐渐构筑起本土的文化认同。通过“文化+商业”的模式使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满足了居民的文化消费和艺术审美需求。


参考来源:

刘彦宏,《设计之都的城市意象与美学批判——以新加坡为例》

古振强、殷建栋,《当代城市文化建筑中文化与商业的复合联动初探》


END


美   编 | 王菲菲


推荐阅读

知名度就是生产力!“网红城市”如何将关注红利转为发展动力

狂飙突进式的城市化进程以后,中国城市如何迈向创意城市

读书分享 |《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流淌在城市生命中的运河文化

读书分享丨加入本土文化,即可快马加鞭?——读《城市与城市文化》有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